
■聚焦来华留学工作
本报讯(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唐铭爽)在位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一位帅气的小伙Shawish,他是来自也门的留学生,中文名叫“沙卫诗”。同学有时亲切地叫他“沙福”,沙卫诗觉得这个名字代表着福气和幸运。今年是他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求学的第4个年头,今年本科毕业的他即将继续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硕士,并决定将来在中国工作、扎根。
“‘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成为留学生青睐的国家,留学经历使我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我愿做国家互融交流的使者。”沙卫诗说。
沙卫诗的中国情结源于他的父亲。20世纪70年代,沙卫诗的父亲夏维希到中国同济大学求学,4年大学生涯使夏维希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每年春节,爸爸都会依照中国习俗在也门的家中挂起红灯笼。”沙卫诗说,受爸爸的影响,他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2013年,沙卫诗获得了到同济大学学习汉语的机会。在同济大学读完一年预科后,沙卫诗以年级最高的成绩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四级,随后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石油工程专业。
留学生会主席、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偏远山区支教队员……闲不下来的沙卫诗什么都敢于尝试,在同学眼里,沙卫诗的留学生活十分充实,“根本停不下来”。在青岛的4年里,沙卫诗走街串巷,见证了当地的快速发展。此外,他还前往云南、贵州、上海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新闻采风活动,认真深入了解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国“爱得愈发深沉”。
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沙卫诗斩获了2017年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个人银奖。在汉语桥比赛上的精彩表现让沙卫诗迅速“圈粉”,一时间,《厉害了!这个也门帅小伙汉语说得比咱还溜!》等新闻刷屏网络。
“能够获奖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的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设的特色课程。”沙卫诗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了京剧、剪纸、太极拳、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还有他非常喜欢的快板和书法,这些课程让留学生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沙卫诗在比赛时更加自信。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被看好,中国人的努力也感染着我。”沙卫诗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时,笑称自己的中文水平和对中国的热爱像坐着高铁一样迅速提升,谈及未来打算,他表示想在中国工作、扎根。
2018年元旦前夕,沙卫诗获得了青岛西海岸新区颁发的“友好使者”勋章。“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我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成为也中两国文化的交流使者,为两国的友好交往贡献力量。”沙卫诗说。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有1302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有579名,已毕业的留学生有700多名,分布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大多成为了本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优秀人才和自己祖国与中国互融交流的使者。
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13日)
相关链接:
中国教育报:沙卫诗:愿做也中文化交流使者